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校务公开 > 学风建设信息

应建立学术不端“零容忍”制度

发布作者 :

——访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

    前不久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会上,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提出了“党委领导是核心、校长负责是关键、教授治学是根本”三足鼎立式的管理模式,得到与会者的认同。但是在现实管理中,“教授治学成为一块短板,就像贵报关于学术风气的连续报道,学术风气的不端就成为削弱教授治学真正发挥作用的一大公害”,顾海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呼吁,对此要有根治的良方。

    记者:本报系列报道中,已经有专家学者探讨了高校学风和学术风气问题产生的原因。请问学术不端是不是无法根治?

    顾海良:近年来,高校学风特别是学术风气问题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这些乱象,污染学术环境、败坏学术声誉、迟滞学术进步、侵蚀学者良知。往严重了说,还将影响整个社会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。

    我分析,高校学风和学术风气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三。首先,大学的教学、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迅速地与市场经济、社会现实因素连接起来,外部环境的变迁给高校带来积极的引导作用的同时,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。其次,不尽完善乃至不够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、学术管理体制和方法,不仅未能有效克制、整饬各种学术乱象,反而在政策导向和管理环节上刺激、催生了重数量轻质量、粗制滥造、弄虚作假乃至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粉墨登场。其三,学术审查、学术监督和惩治学术不端的制度、措施长期以来处于虚置和缺位状态,使得学术不端行为风险代价小,违规者有恃无恐。

    记者:学术风气问题对高校管理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?和您谈到的教授治学,这是一对矛盾吗?

    顾海良:在我看来,高校治理,重在“五学”,即学者、学科、学术、学风、学生。学风问题在“五学”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。学风是学者风范的写真,是大学学科和学术水平的体现,更是濡染浸润学生的精神根系。一所大学有没有传承良好的学风,有没有历史积淀下来的值得人们称颂的学风、富有特色的学风,是它能否跻身名校——中国名校或世界名校的根本。

    大学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于学术的繁荣发展。实现“教授治学”,就是要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、学术研究、学科建设和学校管理中的指导作用。“教授治学”的主体是教授,主旨在于以教授为主体行使高校的学术权力。我在很多场合提出,“教授治学”是提高大学治理结构水平和质量的根本。

    “教授治学”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,就是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“教授治学”有利于实现学术自由,而有着科学的内在规定性的学术自由,是大学的基本精神和精髓所在,不仅不会导致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,还是对现代学术不端乱象的一种遏制,是学术腐败的强有力的对抗力量。

    因为学术自由在世界各国大学中首先都有一些重要准则。首先就是,学术自由是遵守《宪法》基础上的自由,世界上不存在超越《宪法》的学术自由;其次就是,学术自由是基于诚实的科学探讨,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表达的自由,假如不是自己独立的学术探讨的结果,是不受学术自由保护的;再次就是,学术自由是不同学术观点平等讨论的自由,应该以一种宽松的、宽容的、宽厚的心态去理解和讨论别人的学术成就,不是依靠宗法的、政治的、行政的势力来压制不同的学术观点。我想,学术自由的这些基本准则,对于我们现在的学风建设,对于优良学风的弘扬,对于遏制学术腐败现象都会起到有效作用。

    记者:针对学术风气的问题人们已经口诛笔伐无数,但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此顽疾,有无积极有效的良策?

    顾海良: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确需要标本兼治,惩防并举,多管齐下,综合治理。首先,学术规范化的教育引导必不可少,关键是要提高其实效性,切实增强学者们的道德自律水准和学术良知,使之对学术事业油然而生一种崇高使命感和敬畏之情。其次,要建构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,改革不尽合理的学术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,加强制度约束,规范学术管理,发挥制度力量,使之在现实中不能违背学术道德。其三,要落实《规划纲要》关于对失德失范者、学术腐败行为者要进行教育和惩戒的有关精神,建立学术惩戒处罚制度。倡导建立学术不端“零容忍”制度,对涉嫌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行为,一经发现,即给予严肃处理使之在行为上不敢违背学术道德。其四,要注重学术环境的优化。尊重学者、尊重不同学术流派、学术观点,尊重学者的个性和他们学术探究的成就,包容他们学术探究中的失败和失误,增强学术研究的自由;崇尚学术,就是要着力于呼唤学术精品,形成努力创新、力求精品的学术精神。

    一句话,学风建设,重在制度;学术道德,重在自律。

(摘自《 光明日报》2010.10.1002 版,记者 朱振国)